欢迎访问范文帮范文大全网!

选修语文《安东诺夫卡苹果》教案

天下 分享 时间: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

《安东诺夫卡苹果》中的“画”也是“话”,将往昔欢快之景与今日萧瑟之景并置,便替作者说出了心情,具有浓郁的抒情性。风景描写与风景绘画的异曲同工之处正在于此。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选修语文《安东诺夫卡苹果》教案,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选修语文《安东诺夫卡苹果》教案

第 1课时( 本节共 2 课时)

教学目标

知识技能 了解蒲宁及其创作情况以及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。

能力方 法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,作品的主题,人物以及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色。

情感意志

理解蒲宁作品中所表达的对幸福的追求和对个体生命、生命与自然以及人类历史的深刻的思考。

重点

领会小说中表达的主题思想;分析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。

难点

分析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

一、 导入

今天我们来学习俄罗斯作家蒲宁的小说《安东诺夫卡苹果》。

二、 学生畅谈初读感受,介绍作者的写作特色。

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,那么读完这篇文章之后,同学们有什么感受?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谈一谈。

可能出现的答案:

1、太长,没有什么趣味。

教师可追问:为什么你会觉得它没什么趣味呢?

明确;文章似乎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情节。

2、环境描写十分突出。

教师可引出蒲宁的创作风格:

蒲宁的创作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,是写作中短篇小说的高手。他的小说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,而专注于人物性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,语言生动和谐,富于节奏感,被高尔基誉为“当代优秀的文体家”。1933年,“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,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”,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。

三、初读文本,回答下列问题

在学习雨果的《炮兽》的时候,我们了解到场景是小说最小的构成因素,而场景描写是场面描写和风景描写(传统教材称为环境描写)的合称。那么,这篇小说以什么场景为开头的?又是如何结尾的?

学生阅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,回答问题。

明确:以欢快喜悦的丰收场景开头;以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结尾,最终更以一首悠扬而悲壮的歌谣作结。

四、 线索分析

这篇小说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情节,也不靠情节来组织,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画面来组织、推进,那么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呢?或者说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组织内容的?

明确:

以时间为线索,从八月写到十一月,将“初秋”苹果成熟的季节、农田丰收的季节、“九月杪起”以及“深秋”初冬时狩猎的季节连缀成四幅如诗如画的图景,描绘出精美的俄罗斯农村秋天的景致。

五、 主题探究

1、在作者的笔下“安东诺夫卡苹果”仅仅是一种美味的水果吗?

明确;不是。

2、在这篇文章中,“安东诺夫卡苹果”成了一种象征,那它象征着什么呢?

明确:象征着丰收、甜美、富足的乡村生活。

3、文章通过这样一个象征表现了什么主题?全文是以回忆的形式写出的,那过去的时光是多么美好呀。那么,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?

明确:整篇小说都笼罩在“安东诺夫卡苹果”的馥郁甜香中,在对昔日美好的深情缅怀中,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,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。这是一首旧时代的挽歌,温柔敦厚,哀而不伤,将感情包裹于事易时移的几幅对比鲜明的图画中,以艺术的美感来感染读者。

六、整体研读

本文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“俄罗斯风情画”,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图画内容。

明确:

• 苹果丰收图(场景一)

• 庄园生活图(场景二)

• 深秋打猎图(场景三)

• 小地主生活图(场景四)

七、场景分析

第1部分:选择了安东诺夫卡苹果成熟的季节来描绘。

1、齐读第一段

2、赏析第一部分第一段。

开始那一句充满抒情格调的“我怎么也忘怀不了金风送爽的初秋,”将我们一下子就带入了果园丰收的景象。一句“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”又将我们带入了清晨的果园。

问:那么,作者是通过哪几种感官的回忆来写清晨的果园的?

明确:视觉——满目金黄、树叶开始凋零、稀稀落落的大果园、槭树的林荫道

嗅觉——落叶的幽香、安东诺夫卡苹果、蜂蜜和秋凉的芬芳

听觉——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

问:这是果园的清晨,清新、静谧而美好。那么果园之夜又是怎样的呢?依然有视觉的印象、嗅觉的印象和听觉的印象,请大家找出相关的语句。

明确:视觉——满天星斗、沉沉的夜色

嗅觉——清新的空气中的焦油味

听觉——叽叽嘎嘎向前驶去的车声

问:作者从视觉、嗅觉和听觉的角度,描写出了印象中的那个金色的季节。在这部分的描写中,作者采用的是哪种描写方法?

明确:细节描写。

八、小结

《安东诺夫卡苹果》的作者蒲宁从视觉、嗅觉、和听觉的角度,概括出了“我”印象中的那个金色的季节。下节课我们再走进苹果丰收图,感受苹果丰收的喜悦。

第2课时

知 识技能

掌握小说中所出现的重要的词语和句子;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。

能力方法

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,作品的主题,人物以及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色。

情感意志

理解蒲宁作品中所表达的对幸福的追求和对个体生命、生命与自然以及人类历史的深刻的思考。

重点

领会小说中表达的主题思想;分析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。

难点

领会小说中表达的主题思想

一、导入

上节课我们说到《安东诺夫卡苹果》的作者蒲宁从视觉、嗅觉、和听觉的角度,概括出了“我”印象中的那个金色的季节。下面我们再从这个作者印象中的季节走进“苹果丰收图”。

二、赏析第一部分中的景物描写——走进苹果丰收图

1、齐读第一部分3、4、5段,如有读错,教师正音。

2、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

问:如果说蒲宁为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油画的话,这幅画的背景是什么?

明确:

背景:大窝棚

问:这幅画中有哪些色彩?

明确:绿色的果园、红色的苹果、还有“树木后面不时地闪过鲜红的衣裙”。

问:这幅苹果丰收图的背景是景物,那么它所要突出的前景就是人物。那么这幅图画中有哪些人物?

明确: “小家碧玉”“公子哥儿”“村长年轻的妻子”“男孩子们”“人们”。

问:在这么多的人物中,作者侧重描写的是哪一位?

明确:“村长年轻的妻子”。

问: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“村长年轻的妻子”?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描写“村长年轻的妻子”的语句。

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描写“村长年轻的妻子”的语句。

问: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 “村长年轻的妻子”的?

明确:从她的外貌写到她的内在品质——“这小娘们儿可会理财呢!”“像主要精明强干的女人现在难得见到了……”

问:可这些人物的行为似乎跟安东诺夫卡苹果都没有什么关系,在这幅画中,作者是怎样点出苹果丰收这个主题的?

明确:由“男孩子们”“人们”在画面的另一边买卖苹果来点出苹果丰收的主题的。

3、小结

总之,小说的第一部分,选择了安东诺夫卡苹果成熟的季节来描写,注重细节描写和场面描写、景物描写,使平凡的生活场景渗透出层层深意。

三、赏析第二部分,感受作者难舍贵族情结

在小说的第二部分,作者以农谚和抒情性的语句引领,过渡到田野丰收的图画上去。作者极力描绘了农村当时的富庶,人们的长寿、富足、心态平和。在细腻的描写之后,又由实入虚,将自我纳入了那幅生活图景中,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庄户人的生活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庄园生活图。

1、请一位学生朗读第21页“庄园并不大……是何等的舒适惬意呀!”

2、这一段文字描写的是姑母的庄园,这个庄园中实行的依然是农奴制,这个庄园的主人也就是“我”的姑母过的仍然是一种“中等贵族的生活方式”。那么在作者的笔下,“我”的姑母的庄园具有什么特点呢?

明确:古老、坚固,富有生命,永远不会有倾圮之日。

或许姑母的“宅第”就是作者心目中的贵族生活的理想形象。

3、在这样一座古老、坚固,富有生命,似乎永远不会有倾圮之日的庄园中,姑母的生活如何呢?一起来读一读描写姑母的“中等贵族的生活”的语段。

齐读“一走进宅第……吹进了阵阵凉爽的秋风……”

问:这屋里的摆设有什么样的特点?

明确:有着贵族的华贵、矜持和气派。丰盛的晚餐则是贵族奢华气派的最好诠释。

问:怎么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,这个庄园这个宅第的主人姑母又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呢?

明确:姑母是图画的主角,结实硬朗、傲岸而又和蔼——这正是贵族气度的典型。

难舍贵族情结:蒲宁是个对贵族生活颇为留恋和向往的人,在他的意识中,与世无争、相安无事的农庄生活,并没有什么激烈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,他厌恶任何打破这种“理想化”社会平衡的革命。因而,在他的笔下,贵族农庄的生活是美好而惬意的。

一起来欣赏下一幅图画——深秋狩猎图。

四、赏析第三部分——深秋狩猎图

1、农忙已经过去,狩猎季节开始。在这幅“深秋狩猎图”中,有没有让大家记忆深刻的人物形象?

明确:那就是“我”已故的内兄、地主兼猎人阿尔谢尼伊·谢苗内奇。

问:课文中哪些文字是描写阿尔谢尼伊·谢苗内奇?

2、分析阿尔谢尼伊·谢苗内奇这一人物形象。

请一位男生朗读第24页“突然,它狂叫一声……‘好了,别耽误宝贵的时间啦!’”

讨论:“打猎图”中阿尔谢尼伊·谢苗内奇的形象和性格怎样?作者是如何描写他的出场?

明确;野性、豪爽、不拘小节有男子汉的阳刚气质。

细节描写

在描写了阿尔谢尼伊·谢苗内奇的出场后,接下来在森林中纵马狩猎的场面真的是热闹非凡。

五、赏析第四部分——小地主生活图

然而在第四部分的开头作者说“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香气正在从地主庄园中消失”,“维谢尔基村的老人们都已先后归天,安娜·格拉西莫芙娜也已故世,阿尔谢尼伊·谢苗内奇自尽了”,时世的变迁,贵族生活一去不返。“开始了小地主的时代”。

1、在作者的眼中,小地主的生活是怎样的呢?我们同样可以通过文章中的景物特点来感受。

齐读第27页“‘出发!’……现在要是有一两条灵 该多好! ”

问:同样是描写狩猎的场面,这里的景物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?

明确:远没有前面三部分的美好。深秋光秃秃的果园,荒僻的小道、萧瑟的树林、寒冷的旷野,似乎就是破落小地主生活的象征。

2、最后,文章以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结尾,最终更以一首悠扬而悲壮的歌谣作结。将小说结束与一种悲剧气氛之中。

六、课堂总结

整篇小说用回忆的口吻,将我们徐徐带入那个已经逝去的田园梦境中。在对昔日美好的深情缅怀中,抒发归过去生活的留恋,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。

七、布置作业

《安东诺夫卡苹果》赏析

提及十九世纪的俄罗斯艺术,人们便不由得想起那些优美的风景画。俄罗斯大地那雄浑壮丽、明丽动人的景致,通过艺术家们的笔触传遍了世界。除了列维坦等著名的四大风景画家之外,还有许多文学家中的“风景画家”,他们的作品不亚于那些绘画作品,也具有同样深邃迷人的魅力。契诃夫、屠格涅夫、蒲宁都是公认的文学家中的“风景画家”,他们热爱大自然,浪漫、激情又充满了深沉的忧郁。正如契诃夫在给友人的信中所说的“望着温暖的夜晚的天空,望着映照出疲惫的、忧郁的落日的河流和水塘,是一种可以为之付出全部灵魂的莫大满足”,于大自然中荡涤身心,师法自然,崇拜自然,这种共同的美学追求给这一时期的文学和艺术带来了相似的风格。

蒲宁作品中的风景描写向来为文学界称道。这篇作于一九零零年的《安东诺夫卡苹果》就是一个脍炙人口的风景小品。它简直就是一个令人心醉神迷的俄罗斯田园风景影片,由一幕幕细腻的工笔画连缀而成,欢娱与感伤的情绪成为整个“电影”的配乐,令小说充满了诗意的氛围。

说它像“电影”而不仅仅是图画,是因为蒲宁在描绘每一幅俄罗斯风情画时,不是平面的,而是立体的:不仅有色彩、光影,还有声音、气味,令人如临其境。这篇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,也不靠情节来组织,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画面来组织、推进,这一点很像散文。小说以时间为线索,从八月写到十一月,将“初秋”苹果成熟的季节、农田丰收的季节、“九月杪起”以及“深秋”初冬时狩猎的季节连缀成四幅如诗如画的图景,描绘出俄罗斯农村秋天的精美景致。“安东诺夫卡苹果”是全文的灵魂,与其说它是一种美味的水果,毋宁说它是一个象征,它象征着丰收、甜美、富足的乡村生活。整篇小说都笼罩在“安东诺夫卡苹果”的馥郁甜香中,作者用回忆的口吻,将我们徐徐带入那个已经逝去的田园梦境中。这又是一篇由思绪而组织的小说,凭借“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”“丰收年成的情景,我是怎么也忘怀不了的”“我对中等贵族的生活方式还记忆犹新”等这样的语句将小说过渡到另一幅图景中,显得娴熟而自然。

小说的第一部分,选择了安东诺夫卡苹果成熟的季节来描绘。开始那一句充满抒情格调的“我怎么也忘怀不了金风送爽的初秋”,将我们一下子就带入了果园丰收的景象中。一句“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”又将我们带入清晨的果园。先是视觉的印象:满目金黄、树叶开始凋零、稀稀落落的大果园、槭树的林荫道。然后是嗅觉的印象:落叶的幽香以及安东诺夫卡苹果、蜂蜜和秋凉的芬芳。接着是听觉的印象:“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。”一句“运苹果非得夜间不可”,又将我们引入了果园之夜的图景——依然有视觉的印象:满天星斗、沉沉夜色;嗅觉的印象:清新空气中的焦油味;听觉印象:叽叽嘎嘎远去的车声。前面都是概括性的描写,紧接着,作者来了个生动的细节。雇工吃苹果,果园主非但不阻止他,反而还劝他吃:“吃吧,吃个饱,——不吃才傻呢!哪个割蜜的不吃几口蜂蜜。”在丰年里,人们自然乐善好施,尽情与人分享丰收的喜悦。这饱含情味的一笔,透出田园生活中的人情之美。

在寥寥几笔勾勒出果园清晨图和日暮图的大致样貌之后,作者又饱蘸了浓浓的色笔来细描这两幅图画。“清晨是寒意料峭的,宁静的。”蒲宁一定是懂得绘画技巧的,因为他的图画里体现了精当的构图,画面的比例恰到好处,不仅照顾到了光影的效果,还考虑到如何设置中心主角。在第二段的清晨图中,他先描绘出果园主的大窝棚作为背景。“树木后面不时地闪过鲜红的衣裙”,这为绿色的果园色调中增添了些许鲜活的色彩。人物作为前景:在“小家碧玉”和“公子哥儿”的群像中,“村长年轻的妻子”成为了作者重点描绘的主角。作者用细腻的工笔描绘了她的外貌、穿着,简直是栩栩如生,如见其人。用果园主议论她的话来点出她内在的品质:“这小娘们儿可会理财呢”“像这样精明强干的女人现在难得见到了”,这样由外而内地把一个典型俄罗斯农村主妇的形象推到了我们面前。几个次要人物则在画面的另一边构成一幅买卖图,点出苹果丰收的主题。

接下来,作者又将笔触伸入夜幕,将这幅图画浓墨渲染。夜色深沉时,人的视觉不那么敏锐了,作者便用嗅觉和听觉来着色:袭人的“寒气”“新麦的麦秸和麦糠的香气”“樱桃枝冒出的烟散发出浓郁的香气”之中,“村里的人语声和大门的吱扭声听起来分外清晰”。果园里的“篝火”成了这一幕的主角,蒲宁写人影投映在苹果树上的情形逼真又富有生活气息。深夜的星空下,声音又一次成为主角。列车经过时的声音和单管猎枪的枪声被描写得出神入化,平凡的生活场景渗透出些许诗意。

第二部分,以农谚和抒情性的语句引领,过渡到田野丰收的图画上去。在这一节里,作者极力描绘了农村当时的富庶,人们的长寿、富足,心平气和。“跟这些寿星相称的是维谢尔基的农舍”,作者用素描的笔法忠实地临摹了庄户人家的富有景象:“打麦场旁边,辟有一方方的大麻田,大麻又密又壮,连成黑压压的一片;打麦场上耸立着谷物烤干房和禾捆干燥棚,房顶铺得整整齐齐,犹如梳理过的头发;谷仓和仓库都安着铁门,里边存放着粗麻布、纺车、新皮袄、嵌有金属饰件的马具、箍着铜箍的斗。大门上和雪橇上全都用火烙上了十字架。我至今还记得,我那时曾经觉得当个庄户人是件异常诱人的事。”从这里开始,由实入虚,作者开始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庄户人的生活,沉醉在假想之中不能自拔。

接下来,过渡句“我对中等贵族的生活方式还记忆犹新”,将叙述由“富裕的庄户人家的生活方式”转向了对“中等贵族的生活方式”的回忆,顺理成章地来描写姑母的庄园生活图景。骑马到庄园的路上,好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!作者的观察由远及近,先写远方的景物:天空、朝阳、雨后的钢轨般的道路。再写近处的景象:“一望无垠的大片大片倾斜的冬麦田”以及盘旋的“鹞雏”。紧接着,“鹞雏”又将我们的视线由近引向了远方:“一根根轮廓分明的电线杆朝阳光灿灿的远方奔去,而横在电线杆之间的电报线,则像是银光闪闪的琴弦,正在沿着晴朗的、斜悬的天空滑动,电报线上停着好些青鹰,——活像乐谱上黑色的音符,像极了。” 他的观察和描写都是有序的,准确而优美。“深邃的蓝天、绚烂的朝霞、绿色的麦田、亮晶晶的大路、黑色的青鹰停在银色的琴弦”上……这些色彩又是多么鲜亮明丽!蒲宁对色彩的感觉是一流的,他的图画里永远都充斥着明丽悠扬的旋律。

蒲宁是个对贵族生活颇为留恋和向往的人,在他的意识中,与世无争、相安无事的农庄生活,并无激烈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,他厌恶任何一种打破这种“理想化”社会平衡的革命。因而,在他的笔下,贵族农庄的生活是美好而惬意的。有了这层了解,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他在描写农奴制以及姑母的农庄时,会那样饱含深情。

“宅第并不大,矮墩墩的,已下沉到贴近地面,可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它永远也不会有倾圮之日,——它支撑着高得出奇、厚得少见、因年深日久而发黑变硬了的草屋顶,显得十分的坚固。我每次望着这幢宅第的正面,总觉得它是个有生命的血肉之躯:就像一张压在大帽子下面的老者的脸,正用眼窝深陷的双眼——一对因日晒雨淋而呈珠母色的玻璃窗——眺望着前方。” 从姑母那巨大而古老的“宅第”的描写中我们能感觉到它的某种象征意义,它或许就是作者心目中的贵族生活的理想形象:古老、坚固、富有生命、永远也不会有倾圮之日。“没有一刻不安详地停着好些吃得肥肥的鸽子”和“数以千计的麻雀却像阵阵急雨,由一个屋顶倾泻到另一个屋顶”,给这个静寂的景象增添出活泼的动感,表现出动静的完美平衡,也顺利地引出了“安乐窝”这个对贵族宅第的评价。

宅第内部的描写就与巴尔扎克的手法有相似之处了。作者通过物质空间的描写来揭示所有人的性格身份、生活情趣:“所有的房间,无论是仆人室、大厅、客房,都阴凉而昏暗,这是因为宅第四周古木森森,加之窗户上边那排玻璃又都是彩色的:或者是蓝的,或者是紫的。到处都静悄悄,揩得纤尘不染,虽然那些镶花的圈椅和桌子,以及嵌在窄窄的、螺纹状的描金镜框内的镜子,给人的感觉却是从来也没有人用手碰过它们。”贵族的华贵、矜持、整洁、气派和排场在房屋内部的陈设中一览无余。在这个背景下,姑母是图画的主角:“她身材并不高大,但是就像周围所有的东西一样,结实硬朗。她肩上裹着一条又长又阔的波斯披巾,走出来时的气度显得傲岸而又和蔼。” 结实硬朗、傲岸而又和蔼——这就是贵族气度。丰盛的晚餐则是贵族奢华气派的最好诠释。

第三部分,农忙时节已经过去,九月将尽,深秋来临,狩猎季节开始了。狩猎固然是这组图画的中心,但作者还安排了几幅图画与它铺垫映衬。首先是雨季的景象。这里充分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色彩运用:“在西半天上,落日的颤抖不已的金光会穿破阴沉沉地压在地面上的乌云。这时空气就变得洁净、明朗,夕照令人目眩地辉耀于叶丛和枝桠之间,而叶丛和枝桠则由于风的吹拂犹如一张活动的网似的摇曳摆动。同时,在北半天,在沉甸甸的铅灰色的乌云上方,水汪汪的浅蓝色的天空冷冰冰地、明亮地闪着光,乌云则慢慢地凝聚成为连绵不绝的含雪的云峰。”短短几句里,充满了明与暗、冷与热、轻与重、动与静的对比。本来是静态的景观被作者一写竟然充满了动感:“落日的颤抖不已的金光穿破阴沉沉地压在地面上的乌云”,这种效果正是“颤抖”“穿破”“压”等几个动词造成的。“金光”与“乌云”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和反差,给人非常明艳的印象。“沉甸甸的铅灰色的乌云”与“水汪汪的浅蓝色的天空”不仅在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比,而且将沉重与轻盈的质感并列在一起,给人炫目的感觉。冷色调与暖色调错杂在天空之上,真是绚丽迷人!

十月,雨季过后的果园,“雨霁日出”,又是一幅“清澈明净”的景象。作者毫不吝惜地使用着浓重的色彩:“黑森森的果园”、“绿松玉般的碧空”、“乌油油”的田野,让人忘了冬天就要来临。

打猎图铺垫得十足。“阿尔谢尼伊·谢苗内奇从书房里走了出来,手里握着短柄马鞭和左轮枪,出人不意地朝狗开了一枪,震得满客厅的人耳朵都聋了。硝烟使客厅里更其烟雾腾腾,可是阿尔谢尼伊·谢苗内奇却站在那里哈哈大笑。”这个出场十分精彩,描写阿尔谢尼伊·谢苗内奇的形象和性格,只用了一个典型细节就将他的野性、豪爽、不拘小节以及男子汉的阳刚气质烘托了出来。接下来在森林中纵马狩猎的场面也是扣人心弦,紧张激烈,富有强烈的男性气息。在强烈的动感场面之后,随着“我”的迷路,闯入另一孤林,又插入了一段“死一般寂静”的风景描写。森林里的潮气和幽暗、冰冷和寂静,和前面那一幅人喊马嘶、犬吠兽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
打猎途中借宿邻家的场面也是颇为热闹的,人们“来到灯火通明、人头挤挤的屋里”“开宴豪饮”。但是给人印象更深的是后面,当客人误了早起打猎而在主人书房里浏览藏书时的情景:高大的书架,古老藏书的厚厚皮革封面上烫有的小小金星,发黄书页中沁人心脾的霉味,这些都令人神往、迷醉。翻开书来,这本书上不知是谁用鹅毛笔写的眉批:“这是堪与古今一切哲人媲美的思想,是智慧之花,是肺腑之情……";而那本书一开头就带有百多年前亲切而又做作的文体风格:“我的先生们!……"于是在慵懒的书卷气中,读者也度过了一段甜蜜而孤独的时光。这两个场景形成了鲜明对照,但不是对立而是生活的连续,从动到静,从刚到柔,打猎时的狂野气息被随后的书卷气所冲淡,就像俄罗斯皑皑雪原与温暖的林间小木屋并存一样,在粗犷与温馨的交织中,自然形成了生活的,也是艺术的节奏。更重要的是,阳刚气的东西在这里只是构成作品整体节奏中的一个因素,而不是单一风格本身,种种因素相互制约、融合,在这之上形成了一种统一的令人陶醉的优雅风格气质。

第四部分一开头,作者就按捺不住地展开了凭吊:时世变迁,贵族生活一去不返。“开始了小地主的时代”,从而展开了对小地主生活图景的回忆。显然,这些图景远没有前面三部分美好。在“我”的记忆里,深秋光秃秃的果园、荒僻的小道、萧瑟的树林、寒冷的旷野,似乎就是破落小地主生活的象征。“纡尊降贵”的老爷、没有“灵犭是”灵活的猎犬,以及那忧郁的悲戚的歌声,都显示着农村的衰落景象,和作者的缅怀与惋惜之情汇合在一起,将小说结束于一种悲剧气氛之中。

《安东诺夫卡苹果》中的风景描写给了我们许多艺术的启示:风景不仅仅是被描写的对象,同时也是作者的语言。《安东诺夫卡苹果》中的“画”也是“话”,将往昔欢快之景与今日萧瑟之景并置,便替作者说出了心情,具有浓郁的抒情性。风景描写与风景绘画的异曲同工之处正在于此

《安东诺夫卡苹果》读后感

贵族这个词,对我来说仿佛只在小说中出现过。这个财富与权力的代名词,如今已在中国消失,在一些保留君主的国家中也是一年不如一年。然而在我心里,很难将这个词同铜臭和腐朽连在一起。真正的贵族,应是拥有高贵的气质和良好的修养,仅此而已。

《安东诺夫卡苹果》中贵族式的田园生活深深打动了我。没有剥削,没有压榨,有的只是爽朗的天气,溢满果香的庄园,炊烟袅袅的农舍,以及一群勤劳善良的人。老派而安宁的乡居生活,犹如一条小溪,潺潺细流,又不失欢快。庄园里总是其乐融融。果园主大度地让农夫吃苹果,少年少女们蜂拥往来,入夜以后的漫天星辰。坐拥良辰美景的贵族,当真如此惬意!

贵族总是高贵的,即便走向没落,那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也能令人折服。在蒲宁的叙说中,贵族们狩猎、读书、聚餐,悠然自得。即便贵族成了地主,果园日益萧条,但贵族的精神却仍有强大的生命力。生命像一首歌,而生活却像一首诗。一个逐渐衰亡的阶层,让我明白了高贵在坠落时依然坚持的尊严。

蒲宁曾是一个地主,却变成了一个平民。仿佛神仙落入凡尘,个中滋味非常人所堪。他一直怀念着过去养尊处优的生活,就像亚当夏娃想回到伊甸园。这有什么错呢?革命的血腥让他厌恶。换了统治者又有什么分别?广大平民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。他坚持民主,嫌弃资本主义,又对十月革命无法接受。他所坚持的,仅仅是一个出身高贵的人应有的善良与同情。他的作品,组合在一起就是一首挽歌,为衰败的贵族、贫苦的农民而写,其中只有对阶级冲突而流血的悲怜。然而,那群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人对他却不待见,致使蒲宁不得不流亡法国。这只能说是造化弄人了。

《安东诺夫卡苹果》有很强的时间跨越性,贵族的地位在文章的娓娓道来中逐渐没落。然而,从其中不难看出,蒲宁的贵族精神一直在支撑着这篇小说。随着结尾的那首歌,昔日的光彩就从此写下了一道悲壮的挽联。贵族阶层最终还是没落了。

现在,所谓的贵族精神早已不复存在。但看了这篇文章,一定会有许多人心中震颤,只因那高贵的没落,在没落中显得更加高贵。


选修语文教案相关文章:

★ 一等奖公开课教学实录5篇

★ 教学设计教学流程图5篇

★ 教学教研成果总结汇报

★ 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活动策划方案五篇

★ 中职学校教学活动策划方案五篇

★ 2021年高三教师述职报告

★ 2021年教研工作总结十篇

★ 中职教师年度述职报告范文

★ 教务部门工作活动方案模板五篇

★ 优秀青年教师自我评价最新五篇

221381
领取福利

微信扫码领取福利

微信扫码分享